
聲音禪學入門
世界禪學宗師鈴木大拙安定內心、自在生活的八堂課
鈴木大拙|劉開(朗讀者)
- 簡介
- 目錄
總集數
18 集
總長度
5 小時29 分鐘
輔助資源
無輔助資源
內容類型
心理成長
內容形式
音頻類
出版方
出版方:時報出版
上架日期
2022/05/31 上架
更新狀態
全數已上架
內容簡介
現代人追求美滿生活,行住坐臥立於本心得到自在,就從學禪開始吧!
專業聲優劉開帶你進入禪的世界:「我已經知道禪是什麼了,我在裡面,我也不在裡面。」
無論是實踐斷捨離、落實正念生活,或是要培養原子習慣,所有的新生活提案,都能在禪宗裡找到根源。
- 心理學大師榮格讚譽:「本書是西方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禪學書籍。」
- 哲學家海德格讚嘆:「這就是我所有著作中想表達的事情。」
禪學對近代西方世界的影響,除了思想大師如海德格、佛洛姆都有涉略,就連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也熱衷於禪修,而西方世界接觸禪學的源頭,就是鈴木大拙,本書就是他獻給初心者的第一本書。
本書一開頭,鈴木就向讀者解釋,禪宗雖然屬於正統佛教的支派,但因為早年佛教傳入中國時,佛教徒太重視複雜的形上學概念與思辯,離人生問題愈來愈遙遠,所以達摩祖師才西來,創立「不立文字、直指人心」的禪宗。
正由於禪宗要突破文字與理性上的障礙,所以一般人常常會以為它很神祕或是虛無。鈴木大拙破解這個迷思,並依序介紹禪的特點:
- 一、禪是非邏輯的,避免讓我們執著於觀念與二分法。
- 二、擺脫了理性的枷鎖之後,我們才能從生命中找到更高的正面意義。
- 三、禪是實用的,訓練與經驗才是本體。
本書出版於二十世紀初,之所以能成為跨時代經典,也在於它指出了人類總是很難察覺,生命的困境往往來自於內在的問題,正如作者所言:「每當我們焦慮、沮喪時,總是先想到怎麼變快樂,但卻沒有想到,自己做了什麼去打擾到原本平靜的內心。」
【強力推薦】
「禪者的精神,從古到今,都是永遠的如實精進。在這個時代裡,看到鈴木先生的大著《禪學入門》不斷地相續,影響著現代世界,心中實在充滿了讚嘆與歡喜!」──地球禪者.洪啟嵩
【譯者前言】
鈴木大拙的禪學研究在西方引起強烈的迴響。可以說,主要是由於他的推動,禪學已成為在西方思想界引起廣泛興趣的話題。造成這種迴響的首要原因是,第一次有人準確地將禪宗思想介紹到西方,從而使人們了解到一種和西方傳統思維方式完全不同的思想。
西方思想界由此發現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,以及兩種不同文化傳統的區別和對立,但他們對禪宗的興趣不僅於此,甚至那也不是主要的關注焦點。背後有更為重要的原因。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主義者曾對中國的儒家思想發生興趣,那是因為儒家思想符合當時理性主義思潮的需求。儘管,那種儒家思想被啟蒙主義者作了為我所需的引申和發揮。禪宗思想那時沒有引起西方注意,在二十世紀時才受到關注,正是因為它的反理性色彩與現代西方思潮有某種內在的相合之處。鈴木大拙從禪的內部作出解釋,使更多人能扼要理解禪的思想,於是恰好符合了現時西方思想界的需要。
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家,到六○年代法國結構主義的理論家,受到禪宗思想影響的痕跡很清楚,觀點也多少與禪宗相契合。據說,海德格在讀鈴木的著作時說:「這正是我在我所有著作中所要說的。」創立「集體無意識說」的榮格,對鈴木大拙的研究也頗感興趣。
現在,禪學研究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科,並和當代思想界的許多重大問題有密切關係。因此,將鈴木大拙的著作介紹給廣大讀者,無疑是有必要的。它不但有助於研究中國和日本的禪宗歷史,也有助於了解一些現代西方哲學的背景和內容。
剪輯工程:王奕久
(本有聲書附文稿)
單元介紹
分集內容
01:朗讀者推薦
02:緒論
- 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,離開了原始的基本形態,形成一種特殊形式。禪學這個派別獨樹一格,所以從歷史角度來看,後人就能恰當地把佛教區分為大乘與小乘。
03:第一堂Ⅰ:禪是什麼?
- 在詳細說明禪的意義前,首先要回應幾個關於禪本質的常見批評。禪學是否與絕大部分的佛教教義相同,是一種高深、知性、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?
04:第一堂Ⅱ:禪的外在形式很難捉摸
- 禪的外在形式很難捉摸,乍看理解了,其實又沒在其中;在覺得接近時,反而又離的更遠了。
05:第二堂Ⅰ:禪是虛無主義嗎?
- 在禪宗歷史上被稱為禪宗六祖的慧能是很重要的人物。事實上,在當時的中國佛教諸派中,慧能可說是開創禪宗這一特殊派別的開山祖師。
06:第二堂Ⅱ:日本禪宗的近代開創者白隱慧鶴
- 日本禪宗的近代開創者白隱慧鶴,年輕時是熱切積極的修行者。白隱慧鶴頗為自負,自認為已充分理解禪,於是去謁見正受老人,以展現自己證得的高深道理
07:第三堂:非邏輯的禪
- 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。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這段有名的偈語,出自南梁的佛教居士傅大士、傅大士又名善慧大士。在這兩段話中,傅大士簡要描述出禪修者悟道後的觀點。
08:第四堂:大肯定的禪
- 五代十國的首山省念禪師有次拿著竹篦,對弟子們說:「若說它是竹篦,就是抵觸禪意;若說不是,又違背事實。
09:第五堂Ⅰ:實際的禪
- 事實上,用哲學方法來探討就違背了禪意。
10:第五堂Ⅱ:人人都可以親近禪
- 人生是萬物的基礎,離開人生,任何東西也無法存在。就算懂得各種哲學,明白所有偉大美好的思想,說到底也不能逃離人生。只有踏在堅實的地上,一步步行走,才能觀測繁星。
11:第五堂Ⅲ:禪宗不講邏輯與理性
- 禪宗不講邏輯與理性,有些膽小的讀者可能因此會被嚇跑,不想再多加認識。從知性的角度來看,禪宗的教學方式的確嚴格又粗野。
12:第六堂Ⅰ:開悟,獲得新視野
- 修行的目的在於獲得新視野,以更深入觀察事物的本質。若自己一直以來都遵循二分法,習慣以邏輯思考每件事情,何不先放下這種習慣,才有可能接近禪。
13:第六堂Ⅱ:開悟是獲得洞察事物的新視野
- 一般人常常以為,禪修是依靠冥想來自我暗示或進入自我催眠的狀態。
14:第七堂Ⅰ:公案
- 禪宗出自於東方人特有的心靈,禪宗獨特之處在於:有具體的實踐方向、有系統地訓練心智,並以此達到悟的境界,且參透人生的奧祕。
15:第七堂Ⅱ:追尋開悟過程的入門體驗
- 六祖慧能提出疑問時,惠明的修行已達到頂峰、準備出師,正所謂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。現在公案卻變成第一堂課,被當作啟蒙方式,也就是說,作為追尋開悟過程的入門體驗。
16:第七堂Ⅲ:臨濟禪採用了公案教學
- 禪宗開始有正式的體系,是開始於中國五代時期,也就是西元十世紀的時候。
17:第八堂Ⅰ:禪堂與僧侶生活
- 禪堂是教育僧侶的場所,認識禪堂制度的規定,就能稍微理解禪宗的實際生活與訓練情況。
18:第八堂Ⅱ:夏安居和冬安居
- 在僧院生活中,有一段特別的時間是專門用來訓練僧人的心智。除非絕對必要,這段時期僧人完全不從事勞動工作。
19:後記
- 鈴木大拙(生於1870年,卒於1966年)是日本著名禪宗研究者,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。
主講人
鈴木大拙|劉開(朗讀者)
- 作者:鈴木大拙
- 朗讀者:劉開
- 不同登入方式代表不同帳號,請注意官網與 App 登入方式一致,以順利同步購買內容。
- 建議下載 App 以享受更完整地收聽體驗(如:看文稿、下載音頻於離線播放)。App 內若有剩餘點數無法於網站上扣抵,請特別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