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聲音說書《內向心理學》
遍路文化,說書內容
蘇益賢
- 簡介
- 收聽
總集數
8 集
總長度
1 小時3 分鐘
輔助資源
無輔助資源
內容類型
心理成長
內容形式
音頻類
出版方
出版方:【遍路文化 × 漫遊者事業群】
上架日期
2020/06/29 上架
更新狀態
全數已上架
內容簡介
說書人:蘇益賢
你覺得自己是內向的人嗎?
你常被人說你很沉默寡言嗎?
又或是你不擅與人相處?總是喜歡享受獨處的時光?
但,這真的就是內向者的標記嗎?
擁有政大心理所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的蘇益賢心理師,平時除了基本的臨床工作以外,也常受邀到各大企業與大專院校進行演講。在這次的音頻中,蘇益賢心理師將帶領大家認識心理學中「內向」的真正意思,除了破解大家對於內向的錯誤迷思,也會透過許多個案分析,讓大家理解內向性格是如何養成,以及該如何面對與調整。對內向者非常了解的蘇益賢心理師,以個人的學術專長,以及在臨床上的豐富經驗,希望用簡明扼要的描述方式與分析,替大家解決心理上的疑難雜症。
說書人蘇益賢心理師將以八個面向,
與聽眾分享《內向心理學》的觀點。內容包括:
- 內向是什麼?
- 外界對「內向者」的誤解
- 內向與大腦、演化有關
- 內向者的社交與職場生活
- 內向者的情感與教養
- 成為自在內向者的方法
- 內向者的優質充電法
- 勇敢走出自己的世界
「害羞」也許是種病?但內向絕對不是病!
蘇益賢心理師在與個案會談時常發現,大多數的人對於內向與外向的評斷,都與心理學裡正式的定義有著天差地遠的分別。有一個關於內向者的迷思是,內向者都很「害羞」。蘇益賢心理師認為在臨床上,害羞(shyness)多半指的是一種「狀態」,一種處於人群之中時會體驗到的極度焦慮「狀態」。因為「內向」屬於一種「特質」,所以並不能跟害羞畫上等號。內向的人並不排斥社交,甚至某些內向的人很享受跟某些特定人士的深入對談。至於臨床定義中的「害羞」,則是對人有所畏懼,就算只是跟一個人說話,他們也都會覺得不舒服。如果你有嚴重的害羞傾向,也許是患了「社交焦慮症」,請一定要尋求專業心理師和醫師的協助。
你知道嗎?有60%的「天才」都是性格內向者!
內向是一種內在的特質,無法被改變。所以不妨試著運用自己的特質,而不是去排斥它、對抗它。因此,當內向的你能理解自己的特質、照顧好自己之後,你就有力氣挺身而出,站出來,為自己或為世界做些什麼。不過,在站出來講話之前,蘇益賢心理師也特別提醒以大家下三點,做為出發前的準備事項:
一、 練習說話:就算只有一句話都好,只要能跨出一小步就可以引發的漣漪,比你想得還要強大。因此掌握說話這項工具,將會使你的內向更有力量。
二、 練習平靜:試著培養、練習一些可以讓自己快速平靜下來的技巧,也許只是一個深呼吸,或是簡單的身體動作,都可以透過練習而讓心情平靜。
三、 儲備補給品:在你需要補充能量的時候,也許可以透過吃堅果、聽音樂,或是聞精油,找到一個讓自己舒服的方式來開啟你身體能量的開關。
在《內向心理學》這本書裡,你會看到許多內、外向者特質差異的比較。也許在這個外向者當道的世界,內向者會感到自己毫無容身之地,但如何善用自身的優勢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,將決定你未來的方向。蘇益賢心理師也套用了作者的話期勉內向者:「每一種個性的優勢都正是另一種個性的不足」。只要找出自己的優勢並善用它,同時也體認到自己個性上的本質與限制,內向者的未來是很寬廣且開闊的。當然,如果你以為外向者就不需要知道,那你就錯囉!因為學習與內向者互動的眉眉角角,一定能大大幫助你應對各種人際情境。
《內向心理學》書籍出版社:漫遊者文化
單元介紹
分集內容
01:內向是什麼?
02:外界對「內向者」的誤解
03:內向與大腦、演化有關
04:內向者的社交與職場生活
05:內向者的情感與教養
06:成為自在的內向者吧
07:內向者的優質充電法
08:勇敢走出自己的世界
適合對象
- 個人:想進一步了解自己/伴侶/孩子/主管或部屬性格的人
- 團體:
- 企業-人力資源、教育培訓工作者
- 學校-教育輔導工作者
- 沒時間讀書,但想快速理解書籍重點的人
獲得什麼
- 判斷自己或他人是否為內向性格
- 學會理解與欣賞內向性格的優點
- 提供具體步驟,培養內向者的優勢
購買須知
【購買須知】
.本課程由【遍路文化 × 漫游者事業群】製作提供
主講人
蘇益賢
- 臨床心理師
- 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
- 各企業、校園心理學講師
- 不同登入方式代表不同帳號,請注意官網與 App 登入方式一致,以順利同步購買內容。
- 建議下載 App 以享受更完整地收聽體驗(如:看文稿、下載音頻於離線播放)。App 內若有剩餘點數無法於網站上扣抵,請特別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