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聲音蚵仔煎的身世:台灣食物名小考
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!
曹銘宗|臧孟君(朗讀者)
- 簡介
- 收聽
總集數
62 集
總長度
7 小時15 分鐘
輔助資源
無輔助資源
內容類型
文史哲
內容形式
音頻類
出版方
出版方:【貓頭鷹出版 × 尚儀數位學習】
上架日期
2023/08/15 上架
更新狀態
全數已上架
內容簡介
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,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、東南亞名字的蓮霧、來自日本的阿給,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、原住民語,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、珍珠奶茶。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,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。
從語言切入,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,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。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!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。滷肉飯大受歡迎,其實和白米大變革──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。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,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,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。
其實,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,還有地理差異。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「長年菜」,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。而傳統的「南湯圓,北元宵」,又是如何區別?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。
熱鬧滾滾的辦桌,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?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,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,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?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,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?
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,可以清楚看到,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,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。廣大的素食人群,也許有機會把「蔬食文化」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。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,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,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,值得拭目以待。
單元介紹
分集內容
- 01:版權宣告
- 02:書籍介紹
- 03:作者與朗讀者介紹
- 04:推薦序
- 05:自序
- 06:目次
- 07:壹 台灣食物的歐美外來語
- 08:壹 台灣食物的東南亞外來語
- 09:壹 台灣食物的日本外來語
- 10:壹 台灣食物的古漢語
- 11:壹 台灣食物的原住民語
- 12:壹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共同的漳泉語食物名
- 13:壹 台灣食物成為日語、英語的外來語
- 14:壹 源自閩南語的英語食物名稱:Ketchup
- 15:壹 以華語音譯的台語名稱:奶雞、寒吉、算桃
- 16:貳 庶民美食:滷肉飯、牛肉麵
- 17:貳 蚵仔煎的作法與文法
- 18:貳 四神湯與九尾雞
- 19:貳 鼎邊趖與紅燒鰻焿
- 20:貳 歲寒三友:麻油雞、薑母鴨、羊肉爐
- 21:貳 從番薑仔到麻辣鍋
- 22:貳 雞捲為什麼沒有雞肉?
- 23:貳 魚丸與肉圓
- 24:貳 粿與糕如何區分?
- 25:貳 粉絲與冬粉
- 26:貳 米粉與米篩目
- 27:貳 湯圓與元宵
- 28:貳 開脾整腸的破布子
- 29:貳 烤方為什麼不是用烤的?
- 30:貳 鴨賞是以鴨犒賞?
- 31:貳 泡麵小史
- 32:貳 台灣美食全球化代表:泡沫紅茶與珍珠奶茶
- 33:貳 沙士與汽水
- 34:貳 蓬萊米、在來米的故事
- 35:貳 考番薯
- 36:貳 台菜料理最佳配角之紅標米酒
- 37:貳 豆科舶來品:敏豆、菜豆、荷蘭豆
- 38:貳 長年菜,南北有別
- 39:貳 韭菜久菜
- 40:貳 竹筍與筍
- 41:貳 白蘿蔔與紅蘿蔔
- 42:貳 芥菜的孩子――酸菜、覆菜、梅乾菜
- 43:貳 「大陸妹」菜名是歧視用語?
- 44:貳 冬菜本名是東菜
- 45:貳 台灣助選蔬果:鳳梨、蘿蔔、蒜頭(大蒜)
- 46:貳 柳丁還是柳橙?
- 47:貳 西瓜的台語讀音
- 48:貳 鳳梨與王梨
- 49:貳 烏仙草與黃愛玉
- 50:貳 凍頂烏龍茶
- 51:貳 火鍋燒烤界代表:松阪豬與霜降牛
- 52:貳 海中老虎的食物鏈:飛魚與鬼頭刀
- 53:貳 台灣黑金始祖:烏魚子
- 54:貳 白腹仔假土魠?
- 55:貳 虱目魚是什麼魚?
- 56:貳 台灣人也搞不懂的臺灣海產俗名
- 57:參 辦桌與總舖師
- 58:參 潛力美食菜系:素食與蔬食
- 59:參 台灣的麵食文化:切仔麵、擔仔麵、外省麵
- 60:參 便當與飯包
- 61:參 台灣傳統過年食物的吉祥涵義
- 62:參 台灣食物俗語
購買須知
【購買須知】
.本有聲書共62集,原價390點
主講人
曹銘宗|臧孟君(朗讀者)
- 作者曹銘宗:現任作家、講師,兼任導遊,關注台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,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。
- 朗讀者臧孟君:尚儀有聲製播中心特約配音員。
- 不同登入方式代表不同帳號,請注意官網與 App 登入方式一致,以順利同步購買內容。
- 建議下載 App 以享受更完整地收聽體驗(如:看文稿、下載音頻於離線播放)。App 內若有剩餘點數無法於網站上扣抵,請特別注意。